什么品种的白菜煮的格外烂?

常沁婷常沁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白菜,又叫矮白菜、白菜子,是一种很普通的蔬菜。它的品种很多,有高矮两大类。矮白菜在北京叫小白口或小口菜,包心以后整个菜球的高度只有 10~30厘米;高白菜在北方通常叫蔓青,在南方叫乌金,或乌菜、乌棵、乌子棵,可以长到50 厘米。每一类里面还有许多品种,有的叶子绿色,有的叶子紫红;有的叶球叠抱;有的叶球露顶⋯⋯

有些白菜好吃好吃、味道鲜美。例如北京丰台铜井出产的“青麻叶儿”白菜,叶甜脆,味香脆,北京人管它叫“水果口”;山东潍县(今潍坊市)的萝卜缨白菜,叶子肥嫩,可以生吃,味略带苦甜⋯⋯

白菜营养很好,它的维生素C比苹果和西红柿还多。可是,人们吃白菜的时候,常常又生吃,又熟吃。这里就遇到一个问题:生吃的时候,希望菜很脆,不要一咬就烂;熟吃的时候,又希望它煮烂了,不要还是一个硬疙瘩。有些白菜品种生吃很脆,煮熟了就很硬,如“铜井脆口”白菜;有些白菜熟了很烂乎,生吃就很“碴儿”(北京方言,即粗糙),如“白嘎拉”白菜。生吃脆不脆主要看细胞壁里的果胶的“去壁化”程度,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先不讨论,这里谈一谈白菜煮烂难烂的问题吧。

生的白菜煮熟,主要从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第一方面是细胞质的内容物的变化。生白菜泡在开水里,细胞质里的物质——蛋白质、糖、无机盐以及多种维生素都从细胞里渗透出来,其中蛋白质、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等就被水冲淡了,细胞的渗透压比水的渗透压低的多,在水的高渗透压作用下,叶球的叶子就都塌了。这时候(煮 5~ 10 分钟以后)还只是刚刚开始变软,如果这时候吃,就是北京人所说的“夹生菜”。

然后再继续煮,就进入第二个过程了,这个过程就是细胞壁的果胶物质改变性质的过程。本来使每个细胞都是“铁桶一般”(恩格斯的比喻)的细胞壁由于它的主要成分果胶质“去壁化”而改变性质。“去壁化”的过程,前面已经作了详细说明。原来使千千万万细胞密密实实连在一起的果胶质成了“一盘散沙”,细胞之间失去联系,而细胞质的内容物也由于细胞壁“失去约束”而更加剧烈地渗透出来。这时候,一整棵菜就完全变成“散漫之军”了,你碰我,我撞你,只要稍微用点力按一下菜,就都成“烂泥”了。如果继续加热,蛋白质和淀粉大量从细胞里渗透到水里去,这样的“菜汤”,恐怕就没谁敢喝了。

所以,白菜煮烂了的标志就是因为细胞壁发生了“去壁化”而使整棵菜都散开了。生时“嘎巴硬”的“白嘎拉”白菜,煮开锅以后只要煮个十来分钟,它就成“一滩烂泥”了,这是因为白菜里的果胶甲酯酶活性很高。生吃很脆的“铜井脆口”白菜,煮开锅以后煮上半小时还是不能完全烂,这是因为这品种的白菜的果胶甲酯酶的活性很低。在蔬菜里,还有几种根菜跟白菜是一样的,煮开锅以后要继续加热长时间才能煮烂,那就是萝卜、心里美甜菜和芜菁。“红眼”萝卜的“红眼”部分是石细胞,是高度木质化的细胞,当然不容易煮烂。心里美甜菜和芜菁跟白菜一样,都是“果胶质多,易甲酯化,酶活性低”的缘故。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煮白菜的时间的长短决定于所煮的白菜的品种。例如铜井脆口白菜煮开锅以后要再煮半小时才能烂,白嘎拉白菜煮开锅以后只用煮十来分钟就大功告成了。如果要把两种都煮烂,那至少需要半小时。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细胞壁的果胶质“去壁化”和“复壁化”的规律。这个规律是这样的:“去壁化”需要有果胶甲酯酶——低浓度的酸——适宜的温度这个“三位一体”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借用毛泽东同志的名言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