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是怎么生病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包括3个阶段,即潜伏期、发病期和预后期 1. 潜伏期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到引起临床症状前的时期。在此期间病原微生物不断繁殖并释放毒素,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但此时动物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病状。在细菌或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体内的免疫系统能够完全清除进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而使动物自身不出现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由于免疫力不足或者病原微生物毒力过强等原因造成感染发病。因此潜伏期又被称为易感期。潜伏期的长短因动物的品种、年龄、免疫状态、病原体的致病力等因素影响有所不同。
2. 发病期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性物质,导致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在此时动物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如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等。临床上通常根据动物的症状表现来初步诊断其患病种类及程度。 一般来说,在传染病中,病毒引起的疾病的病程为5-7天;细菌引起的感染的病程一般为2-3周。寄生虫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个月以上。
3. 治疗期 是指对患病的动物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护理的时期。通过适当的药物干预和治疗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同时要做好患畜的隔离工作以减少传染机会。
除以上三个阶段之外,还有4种因素也影响着疾病的进程: 1)遗传因素:有些动物在先天上具有抵抗某种病原体的特性(先天性抗病力)从而能够在感染病原菌后仍能维持健康而不发病,但这种抵抗力有时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例如,犬瘟热对纯种狗有高度易感性而对杂交犬则较低;狂犬病对纯血统犬只敏感度高但对杂交犬则低得多;猫钩虫病等对近交系猫有较强的危害作用对非近交系的猫却无太大的威胁等等。同一种病原体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所谓的差异性致病特点。
2)环境条件的影响:温度、湿度、气流速度、日照时间等因素都能直接影响动物的机体状况。如在寒冷季节一些病毒性疾病的发生显著增多其原因可能是气温降低降低了机体的抗寒能力从而使病毒更易侵入细胞内得以增殖而导致发病。另外不良的环境条件也能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加快疫病传播速度进而增加发病率与病死率。
3)营养状况欠佳:营养不良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被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此外饲料营养不平衡还会影响动物的消化功能和代谢水平,间接加剧病情发展。所以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均衡是保证畜禽健康的必要前提之一。
4)管理因素:饲养密度大、通风差、消毒不严格、卫生状况不佳等都是诱发疾病的重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