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减少原因是什么?
养兔行业是一个集养殖、加工、销售一体的行业,但是大多数都以养殖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兔皮出口国和兔肉消费国之一,兔的副产品(兔毛、兔粪)也有一定的出口量及价值。 但近年来,人们对兔肉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食不厌精,猪不上桌”到如今的“追求健康、绿色安全”;加之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兔的出栏率不断提高,而人们的消费需求却没有显著增加,因此兔的供应明显大于需求,价格不断下降,行业进入微利乃至亏损状态。 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公布进口兔肉安全风险预警通告称,经检测,进口兔肉菌落总数超标,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并首次披露国外有企业使用病死兽为原料生产兔肉等产品。
此后,每年国家质检总局都会发布进口兔肉的安全风险警示,通报显示,进口兔肉的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除了进口问题外,国内也有大量的劣质兔肉产品。2014年初,央视报道河北沧州有专门宰鼠公司,用老鼠制作成“人粮”、“饲料”等出售给养殖户,而加工过程极其恶劣,鼠尸随意堆放,加工工具随意摆放,没有进行杀菌消毒,工作人员也不戴口罩。用病死兔肉、病死猪肉做成肉馅喂狗的事件也屡见报端。
食品卫生和安全问题一直制约着兔业的发展,降低兔肉安全风险已成为业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虽然不少企业建立起了自己的质量安全体系,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在养殖过程中添加违禁药物以提高生长速度、消除炎症、防治疫病的情况依然存在。
由于养殖行业普遍盈利能力弱,而监管力度又相对不足,因此难以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