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怎么传播给人?
弓形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传染病。人和所有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此虫,从而引起弓形虫病。患病的动物和带虫的人或动物是弓形虫病的传染源,猫又是传播源。此虫对人和动物的感染型有三种:活的速殖子和包囊对动物和人具有感染性,而虫体的其他形态(假包囊和裂殖体)仅对动物具有感染性。感染型的弓形虫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条件下可存活3~6个月,在-15℃下可活3年,在冰冻的腌肉中可存活10个月。虫体在-20℃下13天被冻死,煮沸10分钟、27g/100g高温蒸1分钟等均能杀灭其感染力。
该病主要发生于出生100~150日龄的犊牛、羔羊和幼兔,临床上以脑炎、脑脊髓炎和盲肠、结肠的间质性炎为特征。有的还引起孕畜流产。此病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也有发生。因不同地区的饲养管理方式、气候条件差异较大,本病的感染率地区之间、场群之间差异较大。在未采取该病的防治措施的牛、绵羊、山羊及兔场,该病几乎全部感染,其中幼年动物脑内感染率较低年者高得多。发病率一般为2%~5%,有时群发性感染达20%以上,犊牛和羔羊的病死率一般为40%~60%。冬季发病较多,春、秋季次之,夏季较少,冬季所生的犊牛和羔羊发病也较多。
食入含有弓形虫包囊(肉源性感染),或速殖子(内源性感染)的生肉;肉食动物或猫、鼠等啮齿动物食喂生肉、死后腐败时,弓形虫的包囊或假包囊脱囊逸出,经肠道感染;包囊或假包囊经肠上皮细胞而附着,然后侵入肠壁的淋巴间隙和淋巴结,再经淋巴道和血道播散于机体各部位(内脏、横纹肌、骨骼肌、脑、眼等);若侵入妊娠母畜的胎盘和胎儿,可造成流产、死胎、胎内感染或生下带虫的幼畜;虫体在内脏各器官(尤以肝、肺、脑和淋巴结)的实质组织的淋巴间隙繁殖、造成局部水肿,然后由速殖子向周围组织蔓延扩散,使局部组织溶解,形成虫囊肿。有的经小血管、淋巴管进入血液,造成内脏各器官、骨骼肌和横纹肌多发性微小包囊和小的虫囊肿;若为脑内及眼内感染,包囊常在脑膜以及脉络膜、视网膜的血管基底上,病畜多不表现神经症状;包囊在各种组织内寄生,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包囊破裂,无数速殖子散布于周围组织内,造成内脏组织严重损害,致病畜出现临床症状,甚至死亡。
感染或带虫动物妊娠后,其胎儿可以经胎盘感染(胎内感染)。一般幼动物胎内感染,常导致胚胎早期死亡而流产;妊娠后期感染多能存活,出生时无症状,但带虫。成年动物主要通过食肉感染,其肉内带有的包囊可经有裂缝的消化道黏膜和肠上皮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和肠系膜固有层直接进入淋巴液和血流,造成新的内脏和肌内感染,严重时造成发病。一般成年动物带虫后,多数不表现临床症状,仅少数发病。